◎大路白杨
不论对自己多好,父亲从不夸奖母亲。时间久了,我们为这种不公“群起而攻之”,可就是拧不过母亲一个劲儿说情,这让“了不得”的父亲更是有理可讲。
父亲比母亲小一岁,“当姐姐的让弟弟就是天理”,外公生前就这么总结过。因此,那些儿时的记忆里,总充斥着母亲的这也不对、那也不好,这些全都因父亲主动“找茬”而定性、定格。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母亲毫不气馁,从来都是笑呵呵地答应着“马上就改”,却总也不改!他们就这样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执了一辈子,真冲动时也出过手,可,他们依然不离不弃黏在一个屋檐下,一个专心做饭、一个帮忙打杂……这期间,永远都少不了那份絮叨——即便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也都白了发,还是不能像母亲那样理解自己的“另一半”!
有一年,女儿回新疆看望二老,小住了一阵子。没过两天,她便神叨叨地问我:“奶奶睡觉,怎么总抱着爷爷的脚?”其实,这双脚,母亲已经抱了一辈子!
从我能记事时算起,父亲的身体频出状况,加之兵团连队安排的体力劳动很繁重,每晚回家他都疲惫不堪,吃完洗完便躺下,类似某段时间流行的“葛优瘫”。虽然劳动了一整天,汗水没少流,可那一双脚总是冰凉冰凉的。母亲心疼,先是用偏方烧洗脚水,再准备热水袋,还买来了电褥子,再后来住进了楼房,捂脚仍是她每日生活的必修课。
唯独那年,有了突发状况——我们刚搬进楼房不久,母亲极不习惯,悄悄跑回连队平房操持菜园子。为此,父亲发动了“人海战”“攻坚战”,打电话、带口信,结果,全连队的人都知道了“有个老太太不顾老汉死活,非要回连队折腾那不值一钱的菜园子……”的故事,因此,没等到秋天真正到来,母亲便回到了我们在城里的家。
这件事情过了很久之后,我借喝茶聊天的空隙怯生生再问父亲:“爸,您的脚不行,咱还是去大地方的医院好好瞧一瞧……”没想到,他却咧着嘴“嘿嘿”一笑,便起身外出散步。
如今想想,也许母亲早就知道,父亲的脚不是石头,是能捂热的。
夫妻之间,谁身上有怎样的缺点,彼此心知肚明。以前,我总以为男人负责管大事,事业上有出息、工资全额上缴,就是好丈夫。其实,女人更需要温情守护,哪怕没时间陪在身边也要多念叨,要让对方时刻知道,“你心心念念的就只有一个她”!
说白了,养家就像种地,需要用心打理,少了哪一样都不妥!不管你是男人,还是女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这样一种认知——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量,那么,所有的喋喋不休,或者是“剪不断,理还乱”都会有自己的归处。
远方女儿打来电话,说:“母亲节就要到了……”我顶着满头雪发再一次想起了母亲胸前的那一双脚。那天,父亲没有回答我,就是承认自己的脚早就被捂热了,他只是不愿说一堆廉价、肉麻的话。他心疼自己的老伴,他想一直陪在身边,看她不再年轻的腿脚颤巍巍如常地重复几十年不变的生活细节。
有人说,凡艺到“极精”处,并非讲什么艺能,而是要专心、要勤奋!我看呐,生活就是一门至高艺术,指尖、心尖都要真诚、深刻,尽心尽力!
因此,世界上,哪有捂不热的心,更何况是一双脚?是我们不懂为父为母的感情,就像此刻也无法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
物各为主,无所责也!还至本处,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不是节日也是节日,无声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