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苑 2024年12月20日

麻雀杂谈


  ◎杨建英

  

  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和一霎时雪白的大地,想起小时候用箩筛扣麻雀的事儿。想必稍长一点的读者朋友,小时候都干过,套路都熟,所以无需复述。倒是有几点可以总结:一来白雪有诱惑力;只要是雪天,这一传统游戏似乎永远都可以玩下去。从明面儿上看,白雪盖地鸟儿无处觅食,故,整了块“诱惑区”,造成众鸟纷投的喜人景象。说到底,还得感谢这漫天大雪,没有它们的虚张合围,要想实现“诱敌深入”,还真是难上加难!浏览网络上东北“尔滨”等城市,他们把精力花在冰雕园、滑雪场的同时,还利用大雪围城内部洁净的特点,大搞城市营销,努力美化、亮化、诗化中央大街等城市核心区,那简直就是在雪地上扫出一块净土,诱鸟深入的翻版。而反观咱们的城市,似乎也从这“扁筛扣鸟”的游戏中得到启发,将军山顶雪友欢歌、五百里处游客热集。二是这游戏不分地界儿,哪里都一样。那年冬天,在哈巴河县齐巴尔的牧民家中,我曾带着小朋友抓麻雀,收获颇丰!三是祖国各地、天南地北都有麻雀,且都一样。

  有点偏题了,本文要说的主题是麻雀,我们继续。麻雀,在我的家乡曾叫“老家贼”。或许,这是因为当年总误认它在偷粮食。民以食为天,偷粮食就是偷天。从这个角度界定,麻雀的确有罪。

  您别看,麻雀虽然被称为“老家贼”,但我觉得这是对它最大的褒奖。一个人也好、一只动物也罢,一旦被冠以江湖诨名,就像水浒传中的那些英雄一样,不枉此生!可,我还是替麻雀叫屈!

  家乡北京自古崇尚“爷文化”。评剧泰斗新凤霞在其《回忆录》中说,旧时戏班把耗子叫“灰八爷”、刺猬叫“白五爷”、长虫叫“柳七爷”、黄鼠狼叫“黄大爷”、狐狸叫“大仙爷”,这些城狐社鼠都被称为“爷”,麻雀这只空中精灵却被认为是“贼”,真够窝囊的!

  然而,麻雀的不幸遭遇也有着时代的因素。新中国刚成立的50年代,人们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商定条例,决定将麻雀这只“偷天大盗”与老鼠、苍蝇和蚊子一并列为“四害”。说麻雀是“四害”还真有科学依据,研究显示:一只体重约六钱的麻雀,每天所吃的谷子约二钱;据此推算,每只麻雀一年消耗的谷物约四斤。此外,在野外活动的麻雀,因终日飞翔跳跃,食量当更大,消耗则更多。

  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除四害运动”随之展开。为此,人们还总结出“轰”“毒”“打”“掏”灭雀“四部曲”。据统计,从1958年元月至12月,全国共消灭麻雀21亿只。但1959年春天,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大面积虫害。人们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一致认定是消灭麻雀的恶果。有人说:一年中,麻雀只在秋天收获的3个星期吃粮食,其余49个星期都吃虫。论捕捉害虫的功劳,一只鸟比我们一百个人的付出还要大。因此,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都认为麻雀是益多害少的……

  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五脏的它,或许还有一定的情怀。而“解剖麻雀”是世之公认的,通过剖析具体典型,从中找出事物规律的阅世方法。

  家乡的麻雀很多,阿勒泰的麻雀也很多。麻雀是一个村庄的“精气神”。有时,看一个村子的生气,只需瞭一眼村中的飞鸟即可。“沙鸥翔集”,何等繁荣;“千山鸟飞绝”,又是何等凄凉!

  我不敢说,所有飞翔于家乡上空的麻雀都是我们村的。有的可能是邻村的、路过的,它们辗转于丛林庭院、集结于谷地麦场,总是成帮结队,很少离群单飞。落地,唧唧啾啾,啄食谷粒;人来,轰然而起,喧闹震天。本村麻雀,定有所居——张家棚圈、李家屋檐,根本不在树上坐窝,更是很少夜宿林梢,所以,谓之“家雀儿(读为qiao er)”,其来有自。

  当然,村子里飞翔的也不只是麻雀一种;燕子、鸽子、黄鹂、斑鸠、老鸹、布谷、猫头鹰等,也都随季节悠游,浪人一般来来往往,没个长性!只有麻雀,一年四季与这个贫困的乡村相依相伴,用瘦小的身影喂养着小村“饥渴”的天空。

  是的,这只是形而上的、精神层面上对飞鸟的认知,其实,远不止这些。近年来,我在阅读地方志与史料时常会看到“鸟径”一词,如“南北鸟径20里,东西30里”,这是智慧的前人对那些偏僻、荒凉,“人行径无里制”——还不会用“里”计算人行道路的所在,而采取的计数方法。大约“人径”四倍于“鸟径”,这也不难理解,只需想一想陆路和航空的差异即可。

  还有就是,飞鸟事关环保。曾读到一篇趣闻:说改革开放初期,各地纷纷招商引资。商家来了,考察合资办厂事宜。相关负责人将其带到开发区。“听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树林,还有许多鸟?”负责人自信地回复道:“是的,我们经过严格审批,砍伐了树木、做好了‘三通一平’。”商家随后的一句让人登时懵了!“那,原来林中的鸟飞哪里去了?它们过得都好吗?”……

  上面,我们通过雪天捕麻雀这个小游戏,试着解剖了一下冰雪经济。关注一只鸟,似乎有点小题大做。可,又不能小看一只鸟——由此而带来的智慧与启发,不容小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主办| 声明: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906-2315631| 投稿邮箱:aletaibao@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5-0018| 邮发代号:5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