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布孜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琴体呈弓形或勺形,大块木头做琴身、马尾做弦,羊皮或骆驼皮做音箱腹面……关于库布孜的故事也是古老的……音乐无国界。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打开心灵那扇窗户,都能感受到库布孜所呈现的真善美。
◎刘妍
夜幕下,我们朝着青河县奔袭。西北之北的路况好,鲜见车和人的踪迹,县与县之间路途遥远。这样长途,若在南方,早已是一个中等城市之间的距离,这多少有些寂寞与失落!所幸,青河县有等待我的工匠,一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哈萨克族库布孜代表性传承人”沙依拉西·加尔木哈买提。
车子驶入小区,一支节奏轻松欢快的曲子飘进车内。何人演奏?具体在哪一层楼?抬头朝楼层里扫射,寻觅不得结果。这灯火里的烟火气息,迷人!最终,我们循声顺利找到了沙依拉西的家。推开半掩的门,一名中年男子双目紧闭,正入神地拉着乐器。主人家的客厅非常干净整洁,女主人生病住院了。男主人沙依拉西刚从医院赶回家,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的过程中,他拉起近期创作整理的民歌解乏。我没有打扰他,安静地在一旁聆听。当我主动关闭视觉通道,闭上双眼试图与他同频共振时,眼前竟出现一片桦树林——林边有条小溪,流水潺潺,跳跃着向前向前。每一颗水珠仿佛曲中音符,或跑或停、或喜或悲、或思或诗,鸟儿忽高忽低,闹腾极了!灿烂而明媚的阳光,毫不吝啬地倾尽所有,洒满大地和万物。只要你存在,所有的事物雨露均沾,每一寸阳光都是无私和公平的。一匹母马带着幼马在小溪边饮水,幼马不时抬头望着母马,母马相应地与其对视,眼中全是慈爱。母马的尾巴不时摇摇摆摆像是在教导孩子,这样这样、那样那样。只有溪水不停地向前流淌,偶尔回头望一望母马,道声“珍重”。眼前的“亲子图”温暖和谐,极富画面感,让我沉浸其中……
“这是一首名为《阿拉尔》的民歌。”突然间,沙依拉西将我从梦境中拉回现实。“曲子好听,优美欢快!”不善言语的沙依拉西补充道,“阿拉尔”的意思是河道,这首曲子描绘了夏牧场河边的田园画卷。他使用的乐器名叫库布孜,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琴体呈弓形或勺形。既然是古老,自然上了岁数,经祖祖辈辈传承而来。这种传承是手把手、一句接着一句抠细节,一板一眼皆有出处和说法。这种传承近乎原始,却最高级,也最奢侈。恨不得跑得比闪电还快的年代,有师傅如此大费时间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天赐的福气!有艺人手把手地讲解如何制作库布孜,比中大奖还要幸运。大块木头做琴身、马尾做弦,羊皮或骆驼皮做音箱腹面。库布孜的音箱部位比较大,有内涵,音色多度多样。牧民天生乐观,音箱部分较大,直呼其“大肚子”,形象地比喻为天空中飞翔的白天鹅。古老的四季转场,一把祖传的库布孜伴随左右,颠沛中有了情感寄托、流离中有了歌声伴随。这种最原始的拉弦乐器,在偏远山区仍能遇见。它们大多就地取材、因材而制,因此有了式样和规格尺寸的或大或小,大小不一的库布孜,呈现出各自主人托付的灵魂。每一把库布孜是一个有趣故事的载体,弹奏的每首曲子都灵动婉转。
“这首民歌叫《幸福的源泉》。”沙依拉西边说边拉起了弓弦。库布孜发出的声音与小提琴极为相似。若从乐器源头考究,库布孜拥有悠久历史。库布孜的演奏方法比小提琴复杂得多,足以可见其流变与演化过程中的漫漫与慢慢。“我15岁时制作了第一把冬不拉,卖了15元。”沙依拉西在曲终时,回忆起童年往事,语速加快、声音提高,明显有了兴奋感,刚演奏的《幸福的源泉》仿佛奏出了他的心声。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乐器的各种美好往事。青河县本地的桦木有韧性,细腻光滑没有裂纹,非常适合制作库布孜。他手上的库布孜恰好取自本地桦木,其音色醇厚、清晰、响亮。一把琴,在他粗大的双手下,灵活自如、来回顺溜,一首原创曲目《漂亮的古丽》竟弹出了初恋的味道!
库布孜是古老的,关于库布孜的故事也是古老的。乘着库布孜的乐声,穿越时空,飞越至欧亚大陆腹地的上空。地域纵使再受限,音乐无国界。无论何时何地何人,只要打开心灵那扇窗户,都能感受到库布孜所呈现的真善美。我在青河县,遇见了被幸福笼罩的库布孜匠人沙依拉西,遇见库布孜,就是遇见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