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特马克·群泰
我的发小,姓汤,是土生土长的阿勒泰人,也是我退休之后的老玩伴。按理说,到了这把年纪,早该唤他“老汤”了!但在他生长的阿勒泰,“小汤”这个称谓,至今仍如影随形。
上世纪五十年代,发小的父母从甘肃省武威地区举家来到新疆,一路向北,最终在当时的阿勒泰县阿苇滩落脚。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各族父老乡亲一起投身合作化、公社化等生产建设,就此安家立业。后来,便有了我的发小,作为 “疆二代”,他成了我故事里的主角——小汤。
自打记事起,发小就和我家住斜对面,中间隔着条小街,两家人同属于向阳公社(后改为阿苇滩乡)一大队(今青格劳村)。邻里间,从无民族之分、你我之别,亲如一家。儿时的小街区,十来个年龄相仿的小屁孩,从早到晚腻在一起——夏天,拾牛粪、割牛草,掏鸟窝、“躲猫猫”“打尜尜”,甚至趁着暮色溜进吴大叔的菜地偷吃西红柿;冬天,溜冰、“打牛牛”“打阿斯克”,滑爬犁、堆雪人……我们过得比大人还要忙碌,直到背上小书包走进了校园。
那些年,伙伴们亲密无间,今天你家吃瓜子、饺子,明天我家吃馓子、包尔萨克,从不计较、情同手足。“小汤”这个称呼,就是从那时叫开的,以至于街坊男女老少都跟着叫,甚至到了今天此刻!
初中毕业后,发小在1980年11月参军入伍,1986年秋复员回到了阿苇滩。他的哈萨克语听说读写能力极强,于是在乡政府当翻译,后来调到市里,最终凭借出色的语言能力,走上了乡镇基层领导岗位。
今天,我想分享几件和发小有关的趣事。
发小乳名“成娃”,这是我识字后才知道的。有趣的是,小时候,发音不准,我们都喊他“冲啊”。尤其是玩“敌我对阵”游戏时,总打趣道:“小汤,你叫‘冲啊’,得打头阵冲锋!”彼时,他也懒得纠正,将错就错,每次都乐呵呵地应下。
当兵时,发小每年初夏都要执行“看青”任务,即:牧民转场到夏牧场之前,部队派人帮忙看护后勤牧场和地方草场,直到牧民全部抵达。山区紫外线强,在那里待上十天半月,人就晒得黝黑。一次,发小和战友在牧场遇到转场的老乡,小汤和他们热情地絮叨了两句,对方回道:“这么说,你是阿勒泰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呀?”为避免尴尬,发小只好连连点头。
1988年初冬,发小和阿苇滩乡政府的几个年轻人去村里参加婚礼。路上,几个女青年远远望见一高一矮两个身影走来。等穿着长大衣的发小走近,其中一个姑娘笑着说:“以为是哪个帅哥呢,原来是我们的小汤呀!”此境,随后便成为经典桥段,至今让人忍俊不禁。
类似的趣事多到数不清,无法按下“暂停键”!2025年,小城的春天来得迟缓,不知道哪一朵是最先绽放的!花开花落间,我们都已年过花甲,可身边的老熟人照旧“小汤、小汤”地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