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2025年09月19日

民生暖阳 照彻万家

  

  

  (上接第一版)     沿线村民将特色农产品搬上车,在“列车巴扎”上售卖。阿依努尔·库尔班也在其中。

  南疆四地州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对世代生活在昆仑山脚下的阿依努尔而言,摆脱贫困,祖祖辈辈期盼了几百年。

  “以前,大家沿河傍山建房子,吃水靠挑,生活靠天。最怕下雨天洪水会冲走房子。”阿依努尔说。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新疆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经过接续奋斗,攻克了贫困堡垒。

  阿依努尔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从2016年起,叶城县实施阿克塔什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包括阿依努尔在内的1.4万名群众,走出深山,挪穷窝,拔穷根。

  截至2020年底,新疆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66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困扰新疆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搬进了新房子,我承包了50座大棚,每年可以挣10万元左右,还带动十几个村民就业。”阿依努尔说,她还想把阿克塔什的更多特产带上火车,让更多的游客来阿克塔什旅游。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在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科学指引下,自治区党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无论是产业布局、政策制定还是资源分配,都紧紧围绕让各族群众钱袋子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一个南疆小镇到暖流涌动的新疆大地,“人民”二字的深刻内涵,溢满天山南北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坚持人民至上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

  “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同时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让各族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历史一再证明,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总钥匙”。自治区党委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4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8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27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3801元和12551元。

  衣着从“蓝绿灰黑”到“天天变样”,饮食从“只求温饱”到“吃出健康”,居住从“土坯矮房”到“智能家居”,出行从“封闭难行”到“四通八达”……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紧密联系,每年将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

  2024年,新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南疆阿克苏、喀什、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免费教育。南疆五地州实现本科教育全覆盖——

  “家门口就有好大学,我很骄傲。”2024年,和田地区首所全日制公办本科学校——新疆和田学院首次招生,克比努尔·阿卜力肯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

  克比努尔的家在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恰木古鲁克村,毕业后她要在家乡当老师,让更多孩子像她一样,能在家门口读好书。

  2011年以来,新疆累计建成农村抗震安居房272.97万户,帮助1100余万名各族群众住进了宽敞明亮安全的安居房——

  “没有祖国的强大,没有边疆的稳定,没有这么多好政策,我们就不会这么快恢复重建。”2024年乌什县发生7.1级地震,除了山上的羊圈倒塌,护边员肉孜·萨迪克的安居房安然无恙,至今还令他感慨万千。

  截至2024年,新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1.9万家,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大病不出疆,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

  “以前上大医院做治疗,路途远,还耽误事。现在村里就能看中医,手法专业还价格实惠。”在奇台县西地镇旱沟村卫生室中医阁拔完罐,村民张晓红感慨道。

  新疆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总人数从2012年的1246万人增加至2024年的1391万人,增长11.64%——

  2023年,英吉沙县色提力乡托万霍依拉村组织无人机驾驶员培训,努日曼古丽·喀斯木报名参加,成了英吉沙县首位持证的“女飞手”。

  “以前我围着锅台转,现在订单接不完,最近又全款购买了一架新的农用植保无人机,日子更有盼头了。”努日曼古丽说。

  随着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的实施,南疆42个县市46个农牧团场的800多万各族群众告别了“柴煤时代”,迈入“天然气时代”——

  “小时候拾牛粪、砍柴火、烧煤做饭,整天灰头土脸。”乌恰县黑孜苇乡康什维尔村村民古丽买买提·艾萨说,现在用上了天然气,房子干净了,心情更好了。

  怀中一寸心,千载永不易。

  从追求公平正义,到解决急难愁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是逻辑起点,是价值旨归,更是力量之源。

  如今,和田断臂男孩成功救治的故事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一场跨越1400公里、历时7小时的陆空接力;一条各族党员干部争分夺秒铺就的希望通道;一次惊心动魄的极限救援……爱,让阿卜杜外力·阿卜杜拉重获新生。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这是一位维吾尔族母亲发自肺腑的感叹,这也是2600多万天山儿女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我们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历史已经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疆实践迸发出的强劲暖流,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新疆凝聚起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主办| 声明: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906-2315631| 投稿邮箱:aletaibao@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5-0018| 邮发代号:5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