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2025年08月15日

可可托海“三号矿脉” 从“功勋矿”到旅游胜地

  

  谭胜利给游客讲述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的故事。  记者 董发勇 摄

  

  

  

  本报讯(记者 吴明奇 董发勇)70年来,可可托海“三号矿脉” 从“英雄矿”“功勋矿”发展成为新疆著名的旅游胜地。

  能容下3个足球场,相当于50层楼高的这座直径250米、深143米的椭圆形矿坑,就是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功勋矿脉”——可可托海“三号矿脉”,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新中国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以及人造卫星所用的铍、锂、铯等稀有金属均来自“三号矿脉”。

  “那段岁月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天要在矿洞里工作四个小时。”新疆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谭胜利说,“大家眼前的这张珍贵照片,就记录了当时的场景。在冰天雪地里,工人们正在人工装矿石。我的爷爷谭启业就是其中一位。大家顶着零下40℃的严寒,凿开冻土,用肩膀把矿石一筐筐抬出来。”

  1964年,当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可可托海一片欢腾,这时,兴奋的工人们才知道,他们开采的矿石正是核工业的关键原料。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奋斗,可可托海人淬炼出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宝贵精神。1999年,可可托海“三号矿脉”经历了5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后闭坑。但这座沉寂的“英雄矿坑”,并没有被党和国家忘记。2013年,这里被列为全国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国家投入1.65亿元实施生态修复,新增绿化面积140万平方米 。2018年,选矿厂变身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可可托海稀有金属国家矿山公园,可可托海也从矿业开发转向绿色旅游发展。谭胜利退伍回乡后,就投身到可可托海的旅游转型中。如今,可可托海已成为阿勒泰“千里画廊”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主办单位:中共阿勒泰地区委员会主办| 声明:阿勒泰地区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新闻热线:0906-2315631| 投稿邮箱:aletaibao@126.com|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65-0018| 邮发代号:5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