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
自打我在老城区巷道里辟出“三心书房”,前来探访的文友便络绎不绝。面对满架藏书,常被问及:“这些书你都看过?现在买书又没时间读,那买它还有啥用呢?”
其一:这些书是我多年积累,自然都翻阅过。
其二:买书实则是购买一种可能,不买,阅读概率为零;买了,便有百分之一的契机。若真读了,倒像是得了“意外之喜”。有人说电子时代何必买纸质书?我始终认为纸质书胜过电子的——它在家中与你日日相对、时时低语:“来读我呀!来读我呀!”这份触手可及的邀约,比电子书多了几分真切与实在。据世界权威科学杂志研究:购书行为本身就能激活大脑神经,书名自带的信息便是价值。譬如霍金的《时间简史》,虽未细读却知其要义;而没买这本书的人,恐怕连念头都不会。所以说,买书是对自我的投资,买了不读不可惜,若能读上几页,用时兴话说就是:“赢麻了”!
书法
从文联退休,留下诸多遗憾!别误会,这无关工资多少,也非职级高低;而是憾于当初身在好平台,身边有那么多书法高手,却没抓住机会好好提升这手“烂字”。
虽说字写得潦草,但不碍我研习书道。毕竟每年要筹办多次书画展,总不能做门外汉。想说的症结是——展览作品多是古诗词或文献摘抄,少见自创诗文。
书者,抒也,抒其怀抱也!书法不该止于炫技,更要写真心、抒真情。前人法帖多为自撰诗文,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无不是诗文与笔墨合一,如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苕溪诗帖》等,未必一挥而就,却因是自家心声,写来更得心应手独具韵味!
瘦金体
书法中,我喜欢宋徽宗(赵佶)独创的瘦金体。“瘦金”二字,源自“书贵瘦硬”的古训。徽宗对艺术极为虔诚,“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皇权加持下,艺术造诣的精进,成了他为帝时的最大乐趣。他的书法运笔挺劲犀利,如利刃切入,又不失秀美洒脱的风骨,“瘦金体”由此诞生。耐人寻味的是,赵佶贵为帝胄,独树一帜的书法风格却未冠上皇名(如“徽宗体”“赵佶体”,这本是易如反掌)。多少书家以姓氏立派,像“苏黄米蔡,欧颜柳赵”皆如此。或许在徽宗眼中,皇权再重,也不及美学精髓!这份艺术家气质的纯粹,恐怕当代才子中少见。可叹这位痴迷艺术到近乎谦卑的君王,又怎能不耽误朝政、治理好国家呢?
光影“小作文”
当网络大咖们纷纷以“小作文”呼啸江湖时,我亦手痒,曾仿写一篇,记某次摄影展——
镜头定格喀纳斯的苍翠壮阔,快门收录额尔齐斯的破晓奔涌,光影雕琢通天洞文明的年轮。你们以匠心镌刻雪都的永恒诗篇:每一帧都是山河的呼吸,每一影都是时代的注脚,每一瞬都是赤诚与艺术的交响。感谢张张佳作,让乡愁与蝶变在云端共鸣!白云装点羊群的画卷,土拨鼠暴露草原的秘密;马头琴倾诉姑娘的情话,毛皮雪板传播古老的传奇;金雕舒展青格里草原的胸怀,蜜蜂回味格桑花的故事;骏马踏开克兰河的心结,阿勒泰羊咀嚼青草的美梦,白牦牛倒映雪山的圣洁……方寸光影间,是情怀与使命的交融。
今盼快门再绘振兴图景,愿取景框盛放文旅芬芳,期像素阵列流淌直抵人心的力量。以光为梭,织就山河锦绣;以镜为舟,逐梦时代潮头。光影为媒,同心致远!
关注余生
退休展望,关注余生。
从小到大,我们总被一些大词裹挟,沉迷于宏大叙事与空洞概念。其实不如实在些,想想这短暂一生,究竟为谁而活?
小时候学诗,“秦时明月汉时关”告诉我们:脚下的土地,跟秦始皇、汉武帝脚下的并无二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提醒我们:抬头望见的那弯月亮,跟李白苏轼所见的,原是同一轮。自秦统一至今,看似漫长的2246年,不过是麦子黄了2246茬。如果以七十载为一生,那么2246年也只是32代人接力的光阴。
一切活法,都不如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人生不过几十次“麦熟”。短短一生终将逝去,不妨大胆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