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流水》之——

师生互鉴

阿勒泰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克兰

  

  2019年初提前退休后,我萌生了重返阿勒泰做几年“义教”的念头。想凭借前十年当老师的教学经验,加上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历练,若再教书,定能有些新方法。

  初春三月,我带着这个想法回到山城,迫不及待地向老同事吐露心声。他听完一脸诧异,说现在的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已与我任教时截然不同。后来,又听他讲了些真实遭遇,我倍感震惊,连忙安慰:“教师本就是凭良心的职业,有苦有乐,也许,你只是遇到的困境多了些。”

  重新思量“义教”计划时,想到“老师眼里的学生”与“学生眼里的老师”这个话题,忽然觉得“不确定性”变大了。老师眼中的学生,有优等生、有后进生,有懂事的、有顽劣的,有讨喜的、有不招人待见的;而学生眼里的老师,却是几十双眼睛上百张嘴巴共同塑造的形象,可能众口一词,也可能莫衷一是。记得有届毕业班,半数家长在地直部门任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言行举止,转眼就会传遍……但老师们都恪守职业本分,很少在意这些“负担”。

  离开讲台多年后,遇到旧日学生,仍习惯地称我“老师”,这声“老师”透着亲切,反之,则显得隔阂陌生。这种场面,当过班主任的比一般任课老师体会更深。

  如凑巧在一个单位或系统共事,师生关系就更耐人寻味。某次聚会,一位学生向众人介绍:“常老师写的诗比教的化学课更有魅力。”我半开玩笑回应:“这是说我的化学教得不够好?旁人责备她失言,我立即解围:“她的意思是更欣赏会写诗的化学老师。”

  当下,“老师”这个称呼已成为人际交往的“通用词”。年纪稍大、资历稍老、职务或职称不太明确的,一律可以叫“老师”。甭管认识不认识、熟悉不熟悉、愿意不愿意,一声“老师”,既能化解尴尬,又显谦逊得体。“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此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老师在学生眼里的形象,多数是通过学生给老师起的“绰号”树立的,但也有其他方式。2014年教师节,我收到九三届毕业生的邮件。他说同学聚会时,有人提醒他应为当年对化学老师犯下的“大错”道歉。他“如梦初醒”,发来诚恳致歉。

  坦白说,如果不是他自报姓名,这届学生多数已记不清。信中提到“过错”,没提具体细节,我苦思冥想仍无头绪。回信写道:“定是我当年伤了你们自尊,你们才记得这么深切。老师很少记得学生的过失,况且还可能是老师的‘不是’造成的。”

  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回信说,他正在南疆基层蹲点,收到我的回信,且得知我原谅了他“学生时代犯下的大错”,内心十分宽慰。他还说:“在我心里,您是个好老师、出色的化学老师,在没有发生那件事之前,您的每一堂课都能让我听得入神,感受到化学的无穷乐趣!可自从那次因我的无知、冲动伤害了您之后,我便自暴自弃,几乎放弃了学习化学,但是,从内心深处却渴望学好化学,渴望如当初般得到老师的认可!”信的最后,他以“羞于启齿”为由,还是不肯说出那段往事的细节。后来他专程来家看望,见面握手,相逢一笑,言语间保持着一种“默契”与回避。

  学生这种“放不下”的心态,更让我不安。我曾向当年提醒他道歉的女生探问缘由,却被她笑着劝阻。又过了十余载,“放不下”的我,借着这篇短文,让师生再度“重逢”。往事并不如烟,惟愿彼此问安,岁月如歌,互鉴互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