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古扎丽·阿布都热西提 张福新 实习记者 丁奕宁)7月14日,在“走进通天洞遗址·感受考古文化魅力”考古文化活动中,多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对吉木乃县草原石城通天洞遗址的见解与感受,深入畅谈其考古价值、文化意义及未来发展路径。
“2016年我所正式启动发掘工作,最初认为这里是青铜时代遗址,却发掘出从新石器、旧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遗迹。这一重大发现将新疆史前历史向前推进了近45000年。作为欧亚大陆的交汇要地,遗址中出土的麦粒等遗存,清晰展现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脉络,建议扩大发掘面积,或许能有更大发现,进一步向前追溯历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铁男介绍说。
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云翱虽已数十次到访新疆,却被首次接触的通天洞遗址深深震撼:“4亿年花岗岩经自然风化形成的通天洞,既有安全感,又能满足生存需求,数万年前便成为东西方人类聚居交流的福地。遗址中能看到欧洲莫斯特文化与中国旧石器文化的交融,青铜、铁器时代文化也留存于此。通天洞对认识新疆及东西方文化意义重大。”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于建军表示,本次活动将有效推动通天洞遗址的学术研究与后续保护利用。参与专家涵盖文化遗产保护、旧石器考古等多个领域,能够从多维度系统阐释遗址价值,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清晰路径——包括如何让通天洞遗址“发声”,讲好历史故事、新疆故事与中国故事,并贡献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作为新疆目前确认的人类最早活动遗址,通天洞不仅拥有青铜时代、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时期的遗迹,周边还分布着洞穴群、季节性营地,沿线更发现近400处墓葬及青铜时代遗址。作为综合性遗址,它对厘清新疆早期历史脉络、揭示当时与中原地区的紧密联系意义重大。
此次专家学者们的深度研讨,不仅使通天洞遗址的考古价值与文化内涵更加清晰,更凝聚了对其未来研究、保护与利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