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古丽娜 阿丽娜·阿依登 实习记者 王景鸿
通讯员 阿吴英·哈得勒别克
7月的富蕴县乌扎合特夏牧场绿草如茵,杜热镇牧民托肯·阿孜汗俯身轻抚一只4月龄阿勒泰羊,笑意舒展:“以前母羊两年只生两胎,现在能生三胎!今年首批100多只羊羔上市,收入比往年多了四成!”
他家的200多只生产母羊,正是富蕴县“两年三繁”科学养殖模式的受益者。通过精准调控配种周期、优化暖圈环境与营养补给,母羊繁殖率显著提升。2023年该模式试点时,5户养殖户的1000余只母羊参与试验,母羊每多产一羔,养殖户便增收500元。短短两年,这一模式已在富蕴县“裂变式”推广——2025年参与牧户增至39户,8000多只能繁母羊加入“高效生产军团”,为阿勒泰羊产业链注入强劲“肉源动力”。
转型利器:从“靠天养畜”到“科学精饲”
推广新的养殖技术,需突破传统放牧限制。为此,富蕴县依托标准化暖圈建设,配合冬羔生产技术,实现羔羊四季均衡出栏。在喀拉布勒根乡,牧民叶斯波拉提·马哈提采用舍饲圈养,冬羔成活率达98%,提前抢占市场高价期。富蕴县同步推出扶持政策:每只冬羔补助50元,“两年三繁”母羊额外享受专项补贴,此举直接降低了牧民转型成本。
在杜热镇,阿勒泰羊种羊场成为良种“芯片库”。通过优选种公羊、基因测序筛选高繁育性能母羊,羔羊出生重与成活率同步提升8个百分点。富蕴县畜牧工作站站长薛利说:“我们建立了核心种群数据库,确保每只种羊可溯源,从源头保障肉质与产量双优。”
养殖方式的转变,资金是散户扩产的最大难题。为此,富蕴县农信社推出“养殖e贷”,为近百户农牧民发放信贷资金。杜热镇牧民木哈买提·木拉提利用贷款从40只羊起步,如今已发展为百余只规模家庭牧场,他说:“有了资金周转,我的暖圈、饲料、种羊一次性配齐!”
全产业链:从牧场到餐桌的“增值密码”
富蕴县深谙,科学养殖仅是起点,构建闭环产业链才能释放最大价值。
今年6月,库尔特乡阿舍勒村现代化养殖小区拔地而起。该项目通过集中建设暖圈、饲草料库、粪污处理系统,推动散户“退院入区”,实现养殖污染可控、防疫统一管理。“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成本降了三成!”阿舍勒村牧民阿依肯·胡安德克坦言。
引进企业参与标准化养殖同样重要。成立于2016年的富蕴县戈壁绿洲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主营阿勒泰羊收购、羊肉分割及销售。公司依托三大养殖基地(富蕴县杜热镇、福海县、布尔津县),构建总面积5.2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区,年牲畜养殖规模达2.2万头(只),是阿勒泰地区最大的活畜储备基地之一。
标准化养殖小区突破了分散瓶颈,增产有了保障,但破解“增产不增收”困局需对阿勒泰羊进行精深加工。2024年,喀拉通克镇白杨沟村成立合作社,引入真空包装机,开发冷鲜分割羊肉、风干肉制品,并注册地理标志品牌。同样的羊肉,经过加工后售价翻倍,牧民享受二次分红。
2024年12月,富蕴县通过农牧产业招商引资引进铎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总投资500万元、占地1800平方米,依托智能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技术,实现阿勒泰羊从阿尔泰山牧场到北上广消费者餐桌48小时直达,破解长期制约阿勒泰优质畜产品“出疆难”瓶颈。
转型红利:生态与经济的双赢答卷
随着今年3万只冬羔持续出栏,富蕴县畜牧业转型交出硬核成绩单。
牧民钱包鼓了:参与“两年三繁”养殖模式的农牧户年均增收40%,合作社成员加工收益再增15%;草原负担轻了:舍饲圈养减少草场载畜量,2025年草畜平衡区扩大至80%;产业韧性强了:从种羊培育、规模养殖到精深加工、冷链销售,阿勒泰羊产业链年产值将突破上亿元,抗风险能力倍增。
近年来,富蕴县围绕“一年先行示范、两年总结推广、三年全面覆盖”工作目标,着力解决天然草场合理利用、饲草料短缺、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牲畜组织化养殖、畜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同时构建良种繁育、饲草料供应保障、基础服务保障、草原畜牧业市场营销、文旅兴牧等体系,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阿勒泰羊重要产出地,富蕴县的‘含金量’还在增加,为持续强化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关部门正在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构建梯次分明、职责清晰、分工协作的一体化科技创新体系。”富蕴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阿森·达吾肯说,“如今,富蕴县智慧畜牧业、生态保护、生产发展和牧民增收四方面正在齐步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