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阿勒泰的风还在吹

《我的阿勒泰》让“远方”成为“向往”

阿勒泰日报 2025年07月04日


  □记者 杨玮璇                    

  

  2024年5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爱奇艺首播,以生长在阿勒泰地区的文艺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的生活轨迹为主线,生动讲述了她们与牧民们在平凡但欢乐的生活中结下深厚情谊的故事。该剧改编自阿勒泰本土作家李娟的同名散文集,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两集就拿下了全国收视冠军,豆瓣评分8.8分,成绩很亮眼。如今,该剧已开播一年有余,央视新闻、《大河报》等主流媒体仍持续加大对《我的阿勒泰》的关注,成为热议的焦点。今天让我们走进《我的阿勒泰》,一起看看开播一年来,该剧呈现的这片净土与温情,为何让我们念念不忘。

  

  国际传播:

  从边疆叙事到中亚走红

  

  在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及《我的阿勒泰》等影视作品在中亚走红,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亮眼名片。该剧通过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时间”项目译制播出,在哈萨克斯坦7频道创下8.2%的收视率,以“民族文化交融与自然之美”触发中亚观众的集体文化记忆。

  国际影响力的背后,是阿勒泰本土魅力的精准传达——这种魅力不仅征服海外观众,更在国内掀起文旅热潮。

  

  文旅效应:

  一部剧让一座城迎来“泼天富贵”

  

  去年5月,《我的阿勒泰》开播后,短短一个月时间,阿勒泰搜索热度同比增长6倍,阿勒泰地区度假产品旅游预订量环比增长370%。阿勒泰地区推出了多条与《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相关的主题打卡旅游线路,并还原了剧中巴太树、张凤侠小卖部、文秀桥等20个景点,同步升级交通(阿禾公路)、住宿及投诉响应机制。同时,有针对性打造了多款旅拍、非遗展演等旅游产品。

  

  文化共鸣:

  民族叙事成为精神治愈符号

  

  《大河报》聚焦剧集对“松弛感生活哲学”的呈现。导演滕丛丛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阐释创作理念:团队两次深入阿勒泰采风,把哈萨克族家庭“P图草原背景的照相馆照片”“周年祭前还清债务”等真实细节融入剧情,使“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等金句破圈。

  香港网友感慨“如腐木晒到阳光,看着流泪”,印证跨地域情感共振。全国人大代表卓娅·巴合提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直言:“《我的阿勒泰》让世界认识了家乡的文物与雪山”。从民间情感到国家文化符号,剧集的长尾效应不止于旅游——重新定义了“边疆故事”的创作标杆。

  

  未来展望:

  从“爆款”到“长效IP”的升级之路

  

  热潮也暴露短板:偏远景区厕所排队、信号缺失扫码难等问题引发讨论。针对短板,阿勒泰地区加速推进系列民生工程,投入大量资金新建改造公厕,同时加密北上广直飞航班,建设阿禾公路提升通达性等。

  面对持续热度,阿勒泰应多线发力:加大文旅深度融合,联动非遗展演(如“沃尔铁克”山羊舞)、星空观测等特色体验,并开展赛马、草原舞会、滑雪赛事等,打造四季文旅品牌;借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契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让游客从“看风景”转向“读文化”;加密国内热门省份、城市等直飞航班,并把阿禾公路打造为一条纵览北疆多元景致的特色自驾路线。

  荧屏之外,山河入心。一年过去,《我的阿勒泰》早已超越一部剧的意义——它让“再颠簸的生活也要闪亮地过”的生活哲学成为时代共鸣,也让阿勒泰从地理坐标升华为千万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正如滕丛丛所言:“笨方法最真诚,而真诚自有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