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二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吉阿佳品”项目启动会在长春市绿园区晋江广场举行。
摄影:刁少军

2025年4月17日,吉林省援建的长白山阿尔泰山冰雪运动实训基地项目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禾木村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开工建设。摄影:宋书旗

阿勒泰市吉林援疆现代农业博览园。

吉林通化—新疆布尔津“民族团结一家亲”融情夏令营活动。

吉林医疗援疆专家在为患者做CT引导下经皮壁穿刺肿物组织活检。

(上接第一版)
民生答卷: 书写边疆温情的“吉林笔触”
时下,在吉林省对口支援的医院里,新设立的眩晕、疼痛、颈椎病等特色门诊前总是排满前来就诊的患者。“现在做手术再不用往乌鲁木齐和其他省份的大城市跑了!”面对吉林援疆开展的各类新技术新手术,患者赞不绝口。
据统计,两年间,吉林援疆团队共开展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CT引导下经皮壁穿刺肿物组织活检等新技术新项目63项,培养培训本地医疗人才27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当地医疗技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在偏远乡村,吉林医疗巡诊队的“白大褂”成了百姓的“定心丸”。为4.6万基层群众开展巡诊义诊,免费发放折合13.6万余元的药品,这支流动的“吉林医疗队”走过了阿勒泰地区172个村,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大夫上门连药钱都省了。”哈巴河县牧民别克扎提·朱曼道出巡诊背后的民生温度。
教育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通过“云端课堂”,阿勒泰学生与长春名师隔空互动;“红纽扣”工程让民族团结教育浸润童心;吉林高校定向招生计划年增21%,为233名边疆学子插上梦想翅膀。“以前上公开课紧张得手抖,现在能独立设计跨学科课程了。”吉木乃县小学教师迪娜·哈依拉缇的成长,是吉林和阿勒泰116对“师徒”的缩影。
惠民心的温情还体现在社区。从阿勒泰市社区养老中心的欢声笑语,到“启明行动”中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从北屯镇不断提高的垃圾处理能力,到哈巴河县保障性住房8.9万平方米的防水设施改造……这些润物无声的改变,正如吉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总指挥、地委副书记宋强所言:“民生福祉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量温度计。”
文化润疆: 穿越山海的“精神共振”
阿勒泰地区文博院(博物馆)内,146幅吉新两地艺术家的冰雪题材作品正在展出。吉林摄影家镜头下的雾凇晶莹与新疆画家笔下的雪原苍茫相映成趣,这场名为“粉雪奇缘”的巡展,让吉阿两地艺术家实现跨地域交流互鉴。“没想到东北的冰雪和我们的雪山能碰撞出这样的艺术火花。”当地美术教师巴合提古丽在留言簿上写道。
文化的交融远不止于展厅。当阿勒泰歌舞团的《黑走马》在长春赢得满堂彩时,吉林艺术学院的秧歌舞也在喀纳斯湖畔引发阵阵喝彩。两年来,29场跨省文艺汇演、46次文化团体互访,让“各美其美”真正走向“美美与共”。联合新疆可可托海干部学院拍摄口述历史电视片《从88—59到87—66——不负时代的青春抉择》,让“为国找矿”的红色记忆传遍全国;公开出版的绘本《通天洞》、散文集《风雅阿勒泰》等出版物,将变成新时代孩子们手中的“文明密码”。
更深远的影响在青少年心中生根。700名阿勒泰学生通过“吉林研学行”触摸现代化农业科技,41户“最美家庭”在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共上民族团结课。而“长春—阿勒泰”直航开通,两地文旅部门通过旅游专列和包机联合推出的“雪域丝路”精品线路,已接待游客7000人次,实现吉阿两地文旅市场互通、游客互送。
70岁的吉林游客张明远表示:“早就想看看‘人类滑雪起源地’,长春龙嘉机场的阿勒泰形象展示平台项目,早已让阿勒泰的冰雪文化成为长春的‘网红打卡点’。”
人才强基: 种下“带不走”的希望
在阿勒泰职业技术学院,由吉林援疆教师刘东林指导的数控车项目,斩获自治区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项目金牌,这是地区在此类赛事中获得的历史首金。这位来自吉林援疆的柔性引进人才,仅几个月时间就让学生实现了从“零基础”到“金奖选手”的完美转变。
像刘东林这样的短期援疆专技人才,在阿勒泰地区陆续有200余名,他们活跃在医疗、大数据、畜牧等领域,带动相关行业攻坚克难:5名吉林大数据专家指导当地工作人员1000余人,让智慧政务系统提前上线;6名吉林省水利厅工程师带来的工程管理课,有力提升了当地水利项目管理水平;15名吉林中高职教师开展旅游管理、酒店服务、电子商务、畜牧生产等方面技术培养,推动技能型人才更好对接就业市场……这些新注入的技术力量,正在为边疆发展安装“发动机”。
人才活水更来自创新机制。由吉林援疆支持的“小白杨计划”等人才项目,已招募600余名疆内外大学毕业生志愿者来阿开展基层团建、服务三农、社会管理、支医支教等工作,有效缓解了阿勒泰地区基层后备力量不足问题。阿勒泰市志愿者昝亚杰作为“小白杨计划”招募的大学生之一,她和伙伴们已经参与200多场志愿服务。“我将始终坚持以初心为舵,以理想为帆,以奋斗为桨,不断提高综合能力,为阿勒泰发展发光发热。”昝亚杰表示。
聚焦关键领域精准发力,以培训实训为核心抓手,推动吉林援疆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发展转变,是吉林援疆工作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式。两年来,组织开展50个培训班次,累计培训当地干部人才25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干部人才能力素质。组织选派120余名阿勒泰地区年轻干部、基层干部、村“两委”成员赴吉林省跟岗学习,通过座谈交流、授课培训、实训锻炼等形式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除此之外,我们还着力实施‘金山脊梁’等人才项目,聚焦医疗卫生、项目管理、冰雪运动等‘急需紧缺’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为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撑。”吉林援疆干部、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郭镇川表示。
从长白山巅到额尔齐斯河畔,1.11亿元的冰雪运动实训基地与免费发放的菜苗同样珍贵,艺术巡展的雅韵与屋顶防水的踏实都是幸福。两年来,在吉林援疆团队的推动下,110余个援疆项目落地生根,4.23亿元投资接踵而至,2700名医疗人才得到培养……
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哈萨克族牧民那句“吉林佳克斯”(意为“吉林好”),是孩子们看到雪博会展品时的惊叹,是援疆干部离别时老乡塞进行囊的奶疙瘩。当阿尔泰山的雪落在长白山,当吉林的黑土地接上阿勒泰的牧草香,这场跨越万里的双向奔赴,正在书写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时代答卷。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吉林援疆前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