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

阿勒泰日报 2025年04月18日

  

  □朱仲毅

  

  3月5日19时30分,“遇见阿勒泰——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展演”拉开帷幕,十位来自新疆的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家相继登台,通过冬不拉、库布孜、口弦等传统乐器的演绎,以及史诗、舞蹈、歌曲等多元呈现,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音乐文化体验。

  展演中,两弦民乐器冬不拉,在非遗传承人叶尔肯别克·阿哈什的精湛演奏下,独奏曲《棕色的麋鹿》意境悠然。颗粒状的音符时而轻柔跃动、时而激昂奔涌,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音乐艺术的灵动与本真。

  铁尔麦(音译词,意为“撷取精华”“精选”“集萃”)和阿肯弹唱都为民间曲艺形式。青年艺术家巴合提努尔·俄力亚斯的铁尔麦弹唱,气息悠长、音腔处理丰富,令人由衷赞叹。加米哈·达吾来提,一位“阿肯”(弹唱歌手),以“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为主题即兴弹唱,赋予表演生动、活泼的生活气息。

  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呼麦”。歌者杜曼·别布提汗以充满魅力的《古音》征服全场,低音呼麦与高音呼麦交替出现,低沉的喉音、富有质感的哨音、冬不拉的嗡鸣声相互交织,营造出“风声”掠过旷野、群马奔腾的场景,让听众真切感受到了草原的雄浑与野性。

  展演中场,夏迪亚·阿布里克木跳起了《黑走马》,并热情邀请台下听众登台共舞。硬朗的舞步源于游牧民族驯马、狩猎的动作提炼,舞台上的参与者以肩部的灵活抖动与腿部的有力腾跃,展现出力量之美,现场气氛热烈。

  演奏者兼作曲人米兰别克·阿合赛的库布孜表演惊艳全场。民乐器库布孜可逼真模拟各种声音,如马蹄声、铃铛声、风声、犬吠、狼嚎等。继而登场的孔署阿克·胡特拜,其表演堪称一绝,她依次演奏了杰特根(类似古筝的弦乐器)、斯布孜额、萨孜斯尔乃(哈萨克族陶笛)等民乐器,其间还穿插了一段动人的低音呼麦,令表演有趣且具一定冲击力。

  后续节目中,铁力瓦尔·白先那洪以浑厚嗓音吟唱的《玛纳斯》,让听众现场领略到了史诗的震撼力;民歌传承人阿斯哈尔·扎汗带来的《克尔托别勒》《萨尔杰孜胡曼》,展示了民间民歌质朴的叙事风格和细腻情感;演奏家胡尔曼别克·巴克斯依则展现了口弦这一微小乐器的张力,金属簧片的震动像是流水潺潺与波涛滚滚,不觉将听众带入阿勒泰的山山水水。

  压轴节目《欢乐》由全体表演者共同完成,这是融合了库布孜、冬不拉、斯布孜额、口弦等的一曲民乐合奏,音乐人在台上深情高歌,丰富音色令台下听众无不为之动情,转瞬齐声附和,构成了一段奇妙而和谐的乐章。

  一个半小时的展演,十位非遗传承人及艺术家以其高超技艺,完成了一场精彩的舞台演绎。音乐人从边疆草原走进高校课堂;阿勒泰非遗音乐也从民间登上了首都北京专业高校的舞台;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借着这次宝贵的机会,在与艺术家们的亲密接触与交流中,得以触摸传统非遗音乐的“衣角”,真切体验到了非遗艺术的独特魅力。

  

  

  新疆传统非遗艺术绽放中央音乐学院

  

  点评嘉宾个人简介:朱仲毅,江苏淮安人,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研室教师、星海音乐学院“赵宋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在《中国音乐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乐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