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5日19时30分,“遇见阿勒泰——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展演”在中央音乐学院琴房楼音乐厅成功举办。此次活动由中共阿勒泰地委宣传部组织策划,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承办,作为“民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第三场,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与新疆阿勒泰地区非遗音乐密切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当晚,音乐厅座无虚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主任何宽钊、党总支书记吴晓萍及部分教师也到场观演,大家兴致盎然,反响热烈。
——刘妍
[“三位一体”模式展演阿勒泰非遗艺术]
阿勒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具有深厚的草原文化特征,各族群众喜歌舞,且较好地保存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本次活动邀请了九位来自阿勒泰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一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州级非遗传承人登台,展示了冬不拉弹唱、呼麦、铁尔麦、阿肯弹唱、玛纳斯等传统说唱艺术,还有库布孜、口弦、杰特肯、斯布孜额、萨孜斯尔乃等民乐演奏,为观众呈现了一场来自边疆地区的音乐文化盛宴。展演开场前,中国传统音乐教研室主任王宇琪对各位前来交流展演的音乐人表示热烈欢迎,主持人张春蕾逐一介绍了各位艺术家。
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展演以经典冬不拉独奏曲《马奶曲》《棕色的麋鹿》开场,勾勒出草原上的“花样”生活场景。铁尔麦、阿肯弹唱均属于民间传统曲艺形式,用冬不拉自弹自唱,以柔情的方式叙事、阐释哲理。阿肯弹唱需要即兴智慧,当晚的表演者加米哈·达吾来提便即兴填词,弹唱了来到中央音乐学院演出的所见、所感。观众虽然听不懂哈萨克语,但被富有韵律的诵唱所感染,齐声赞叹、掌声阵阵。
一曲《古音》让现场师生领略了呼麦艺术的独特魅力,展演之后,纷纷登台与表演者共舞,感受《黑走马》硬朗的草原风格,在拉弦乐器库布孜的演奏中与风声、歌声相伴,从民歌和口弦演绎中体会热情与浪漫,仿佛身心已触碰到草原和山水。孔署阿克·胡特拜作为唯一能够使用双音吹奏斯布孜额(竖吹管乐器)的女性演奏者,相继演奏了杰特根(类似古筝的弦乐器)、斯布孜额、萨孜斯尔乃(陶制)等乐器,还在其中穿插了一段低音呼麦,展示了其惊人的综合音乐能力。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当晚,由其传承人铁力瓦尔·白先那洪以浑厚而富有感染力的吟诵,将听众带到了久远的故事场景。
在每个节目开始之前,张春蕾老师都会介绍乐器、曲种在形式、内涵与特色方面的相关知识,还请音乐人讲解乐器特点与文化意蕴,展演过程中台上台下互动频繁。这些都使得本次活动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展演前一天,张春蕾、朱仲毅两位老师邀请艺术家走进课堂,同学们得以近距离触摸并演奏从未见过的新奇乐器、卷着舌头学唱原汁原味的民歌和古老的英雄史诗……作曲系的同学,现场记谱,将艺人口中的吟唱落于笔端;琵琶专业的同学,手握冬不拉拨出美妙的声音;二胡专业的同学拉响库布孜时,感受到别样的手感与风情,不同地域与文化的音乐观念在教室中碰撞。高校传统音乐课堂在此刻充分展现其活力,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将理论与实践充分交融。这种“在场性”教学、课堂中的“田野”有效弥合了书本知识与音乐实践的鸿沟,加深了学习者对民间音乐的感性认知与体验。
作为音乐学系推动传统音乐教学创新的重要实践,本次系列活动以“民间音乐进校园”为纽带,采用“学术导赏+活态展演+课堂互动”三位一体的模式,展示民间音乐文化,探索教学创新、践行文化使命,让师生在审美体验中深化理论认知。未来,音乐学系将继续开展“民间音乐进校园”系列活动,积极与阿勒泰地区合作,搭建学术研究与民间艺术传承的桥梁,为传统音乐教学与非遗活态传承的深度融合开辟路径。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
中国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在时间的长河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是否有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原生态”是生态学科的概念,近年来被高频引入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据笔者了解,最早引入“原生态”一词的是刘守华教授,其在1988年主张将民间文学划分为:原生态文学、再生态文学和新生态文学三类。原生态文学指“仍然活在民众口头与实际生活中的传统民间文学”。音乐学科领域对于“原生态”概念的形成和使用,主要源于以下三处——
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节目中对所收录民歌“原生性”的强调(2004年);
文化部为了区别于全球性文化、现代化文化和快餐式文化,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以“原生态”概念作为特有的身份标明(2005年);
中央电视台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所增加的“原生态唱法”等(2006年)。
由此看来,从那时开始,“原生态”一词就逐渐成为了音乐学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甚至是评价标准。而对于到底什么是“原生态”音乐、该如何定义,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看法,仅以“原生态音乐”“原生态民歌”为对象举例——
一音乐学教授认为“原生态音乐就是处于生活状态中,以生活为本源,没有经过专业发展,没有现代乐器伴奏的自然形态下的音乐”,即“生活本源说”;另一专家教授认为“原生态音乐是指那些从艺术形态到表演环境均呈民间自然面貌的‘活态’音乐文化类型”,即“民间活态说”;还有专家教授认为“原生态民歌是在人们社会文化生活中自然存在的民歌”,即“自然存在说”;还有的专家教授认为“原生态民歌是以口头方式传播于民族、地域社区、传统习俗生活中的民歌,除风格、唱法要求是‘原生’外,还应指出它的歌唱环境也必须保持其原本状态”,即“原生与原本说”。
从以上引用可以发现,有关“原生态”的定义,无论是“生活本源说”“民间活态说”“自然存在说”,还是“原生与原本说”等,都有一定道理。但这些概念和定义的归纳,均有一个重要的逻辑起点,即承认“原生态”的存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汁原味”的设问,其实并没有固定答案的设问。而对于“原生态”所作各种学说之定义的逻辑起点,似乎也缺乏足够证据。那么,如果没有原生态,我们又该如何去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真实具有的“生活本源”“民间活态”“自然存在”和“原生与原本”等,这些现实存在的状态呢?可以将其描述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生态”,因为当我们见到它时,它就是以这种“本生”的状态存在,这就是它的本来面貌。不纠缠于固化形式与程式,重点在于“活态”传承,关注人在传承非遗艺术的主观能动性,是保留艺术“原汁原味”的关键。阿勒泰众多非遗艺术家走进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音乐厅等活动,显示出其作为生命个体“人”的积极主动的意义,也彰显了“原生态”非遗艺术选择活态传承作为载体所具有的旺盛艺术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是一时一世的产物,必须有纵向时间维度的“代际承接”,必然依靠一代又一代活态载体(人)来完成。“活态载体”不但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自然景观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等其他文化遗存的最大独特性,更是“传”“承”双方价值诉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关注非遗艺术“原生态”,首先要关注非遗人的“传”和“承”。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原生态”的提法可谓百家争鸣,大可不必较真。“原”是活态的、流变的,是以活态载体(人)存在的,它从来都没有固态性地出现过,也没有静止性地存在过。它只是在活态中出现,又在活态中流变,并随着活态载体(人)的消亡而消失。我们无法把握到“原”,但我们能够把握到“本”,因为我们确实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点上看到、感受到、记录到某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时间节点上的“本”。但它的“本”也是活态的,某一特定时间节点上的“本”,只能证明在该时间节点上,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综合面貌”,对之后其他时间节点上的“本”而言,并没有决定意义。“本”是流变的,流变就产生了“衍”,无论是横向辐射型的“衍”,还是纵向自我创新型的“衍”,还是时空错位型的“衍”等,只要能够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且在“代际承接”中能够同时实现“传”“承”双方的价值诉求,它就可以转化为“本”;反之,它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