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系列“人民的非遗”之——

风雅阿勒泰

阿勒泰日报 2025年04月03日

  

  [开篇语]

  

  

  “在文字的描述和传播中,个体鲜活的生命,对包括大自然、人文、个体在内,不同角度独特的深切感悟,或许会帮助我们完成时空穿越。”文字的力量,宣告生命的在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曾经的过往,总要留下细微的痕迹。25年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尖沙咀海港城一家酒楼聚餐时,云淡风轻的关于文字的一句话,让我一直铭记于心。

  唯有文字不可磨灭。文字的意义,尤其是汉字的内涵,远不止于语言表达的工具,它更承载着人类的思维、情感和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大家庭文明的进程。《兴邦赋·简书》中曰:“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国祚绵长,后浪永昌。”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生生不息,从未中断。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西方早了400年。普通的泥巴,在毕昇手中化为传播文字的工具,这是最早的“中学西渐”,对世界科技、历史、文明进程中经典印刷史产生了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我热爱汉字,于是用最熟悉的母语,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大美新疆,尤其是自己在西北之北的阿勒泰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便有了《风雅阿勒泰》和《通天洞》两本书。

  散文集《风雅阿勒泰》包括“放眼看新疆”“风雅阿勒泰”两部分,收录了六十多篇在北京、新疆、广东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的散文。地理上,书的内容涵盖天山南北,如“中国西极”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乌恰县、西北之北阿勒泰的禾木村。文化民俗上,涉及冰雪运动、中亚最大的牛羊大巴扎、赛马、姑娘追、阿孜汗诗学等。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有刀郎木卡姆、阿肯弹唱、库布孜、冬不拉等。在地方饮食特色上,有马奶酒、格瓦斯、奶疙瘩、冰川醉蟹等。当然,还有关于广东广州白云区的彭加木英烈长眠地——“地球之耳”罗布泊的记述,作者披星戴月、风雨兼程,夜驰罗布泊,做株蝴蝶兰,洒泪祭拜彭加木英烈。同时,在“死亡之海”罗布泊给彭先生及后人留下一封短信和三杯双蒸米酒,寄托了包括作者在内国人的无限崇敬和追思之情。

  儿童科幻绘本《通天洞》的小主人公“勇”,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新疆阿勒泰吉木乃的一个名为“通天洞”的地方。在这个四季分明的洞穴中,透过儿童视角,“勇”经历了失去阿婆的痛苦,在友爱与陪伴中学会了爱与成长。无数的“勇”,在这本童话书中领悟到记忆与历史、生命与永恒的隽永而纯真的真谛。故事讲述了“勇”掌握了“钻木取火”的生存技能,“勇”等人保护火源、火种,与火共舞,这是人类文明与历史延续的物质基础。通天洞位于欧亚大陆的主要通道上,是古人类迁徙中转的必经之地。它是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落脚点,也是“文化润疆”首次精准锁定青少年群体,具有较大意义。

  “我是‘中国西极’所在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吉根乡护边员,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布茹玛汗·毛勒朵。谈风雅、赏雪都,传承红色文脉、续写风雅精神,请大家关注青年评论家、作家刘妍的《风雅阿勒泰》丛书。”

  这是真诚而质朴的新书推荐,有长辈的无私助力,倍感荣幸,但我心中早已有了“私心”,最想的是,把《风雅阿勒泰》丛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家们从西北之北带到更大的舞台,让他们在世界的聚光灯下尽情绽放。这个“私心”得到了无数志同道合素人的无私奉献和帮助,在今年春节后,不到一周的时间内,风雅阿勒泰“冰雪+非遗”文旅活动(北京站)系列策划,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懵懂匆促中成行。大众媒体、艺术家、高校,媒体人、艺人、学者,众志成城,手牵手、心连心,大家的心力、心气、心情都在来自十位新疆非遗传承人的身上。2月26日,我从广州出发,提前到北京打前站。新疆十位非遗传承人3月1日凌晨四点抵埠,3月7日活动结束,我们一直在奔跑、一直在铆足劲、一直在拼命,以“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百米冲刺速度,前前后后参与了超过20场的直播、录播、学术专场、演艺音乐会等形式的活动。北京文艺广播、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非遗馆等首都北京的多处地点,留下了我们的非遗艺术,留下了我们与普通妇女儿童的欢声笑语,留下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爱与成长。想感谢的人很多,思之又思、虑之又虑,不善言语和表达的我,还是决定用文字,图文并茂地以“人民的非遗”系列七个专题讲述。本周推出第一期,先向读者推荐我们风雅阿勒泰“冰雪+非遗”文旅活动(北京站)系列策划的艺术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