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茂明
浮华淡了、喧嚣渐隐,夜空深邃、明月高悬,那银盘被羽毛般的轻云映衬得分外妩媚动人!
这一夜,我站在33层高楼顶,凭栏望月诗情涌——“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很清楚,头顶的这轮满月,照过秦砖汉瓦、照过唐诗宋词,照过亿万年的春夏秋冬和赵钱孙李……此时此刻,她正用如水柔情轻轻包裹着我。
还记得童谣《看月亮》:“初一看,一条线;初二三,眉毛弯;初五六,挂银镰;初七八,像小船;初九十,切半圆;十五六,像玉盘。”唱的,即是这若即若离的明月。童谣唱到十五六再没续下文,其实,故事远没有结束!接下来,月亮开始日渐消瘦,最后,只剩下一条线!短短30天,月圆月缺,是交替、是轮回,是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向人类演示生命的潮涨潮落!
月亮如此永恒、美丽,难怪,圣贤人杰、文人墨客总深情望月,不是念远思人、怀旧忆往,就是抒怀咏志——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刻骨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怀念无限过往,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流露了游子思念亲人的迫切情感,岳飞的“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道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恋人的殷切之情,范成大的“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则表明了远大梦想,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终阐明了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哲理以及诗人宽厚、豁达的心态……
今夜今时,我也满怀真情凭栏望月,却并无哲思妙想。我静静赏月的目的明确而简单,仅仅是,独享一轮明月,希望用如水的月华擦拭我日渐蒙尘的心境。
我是十足的凡夫俗子,和千千万万拥挤在高楼大厦里的城市人一模一样,内心塞满各种欲望……唯独没有留下一块窄窄的角落,摆放宁静的月光。今夜,突如其来的醒悟使疲惫不堪的我想起——从今往后,我要时常遥望明月,哪怕只是一袋烟的工夫。夜已深,我的目光抵达了明月,明月也洞悉了我的心。